白日之光
对话建筑师Marina Tabassum
在清真寺里缔造神光

采访:ELLIS WOODMAN
摄影:LOLA&PANI
Ellis Woodman:昨晚,很多人来听你在巴比肯中心的演讲,门票一下就售罄了,你对此似乎很惊讶。
Marina Tabassum:这些观众真的很棒!自从我们建成孟加拉达卡的清真寺,国际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对我的作品感兴趣。
EW:你说的是“拜特·乌尔·鲁夫清真寺”吧,这座美丽的清真寺在几年前还让你获得了阿迦汗建筑奖。
MT:对的,那个奖对我意义重大,对我的报道关注也越来越多。我也更常被邀请去做演讲了,现在,我正和艺术家Rana Begum一起在Whitechapel艺廊合作一场艺术展。
EW:大部分人似乎只关注你近期的创作,然而,你在达卡已经从事建筑事业将近20年了。
MT:我一直觉得大部分人认为女性不会设计清真寺,特别是在那些禁止女性进入清真寺的国家。所以,当一个女性设计了一座清真寺并获奖了,我觉得这是吸引大家注意力的原因。
EW: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建筑,理由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来历。
MT:是的,我的母亲在2002年去世了,它是我外婆的第一个女儿,外婆和我一起经历着这种伤痛,我觉得外婆在伤痛中领悟了很多东西。在2005年的某一天,她邀请我到她家一起喝下午茶,她对我说她想捐出一块地用来建造一座清真寺,并让我来设计。它成为了我们一起治愈伤痛的工程,而她也在2006年去世了。
EW:在她去世后,你发现自己已不再单纯是这座清真寺的建筑设计师,同时也是它的朝拜者、基金募集者和工程师。你甚至还默默地在孟加拉提倡女性进入清真寺的议题。这会使得项目的进展更艰难吗?
MT:你说的对。尽管有些大型的清真寺会专门为女性祷告提供场所,但是我们确实没有女性到清真寺祷告的文化。因为我在这个项目里身兼数职,既是客户也是资金募集者。我办公室的一名建筑师试着和那些只认识我的建筑工人和包工头一起工作,但是每次我到现场,他们都会拿着建筑图纸径直来找我。到后来,他们才发现那个建筑师是我的员工。

自然光线穿过砖墙上的洞口和切口倾泻而入,洒落在拜特·乌尔·鲁夫清真寺的角落,照片版权归Aga Khan Trust for Culture / Rajesh Vora所有。
EW:这座清真寺结构非常简单,但同时这也是它的厉害之处。它让人感受到了只有三种材料建成这座建筑:砖块、水泥和光线。
MT:我专注在那些看不见光源的空间,你却能充分感受到光洒在墙上,反射在建筑材料上,让人觉得很充满魔力,洗涤心灵。它具有达卡国会大厅的建筑特点,由美国建筑师Louis Khan在1970年代设计的。同时也融合了一些极具历史代表性的清真寺建筑的特点,比如伊斯坦布尔的Hagia Sophia以及科尔多瓦的Mezquita。当你看见光源的那一刻,你会发现它并不那么吸引人。
EW:这座建筑立面没有门和窗,因此,光线进入的地方也会让空气和雨水也进入建筑内部。这样一来,也具有废墟建筑的特点。
MT:是的,那里没有门,但有一个入口能指引人们进入;也没有窗户,但空间内部光线充足,光能照亮墙面,唤起这里的神性。
EW:你的设计里有哪些精神层面的意义?
MT:我们想要让人们从内心去审视自己,而不是通过外部因素。它之所以看起来像废墟,主要是因为没有玻璃,如果建筑外观使用玻璃,会显得很过时。
EW:你是指玻璃的使用会使建筑停留在某个特定的时期?
MT:是的,我常常避开使用它。当我需要玻璃的时候,我经常会把它隐藏在砖块后面;具有强烈表现力的原始材料能投射影子,并且更具深度。玻璃,以及大多数工业材料并不能将时间的美感传递出来。它只会在几年后,受热带雨季的影响加速老化。然而,砖块和水泥更能展示岁月的优雅气息。
EW:下雨了怎么办?
MT:在孟加拉,我们习惯了下雨天。冬天下雨并不是什么好事,但是我们很喜欢夏天下雨。你会看见大街上的行人浑身湿透,却不以为然。当你走进这座清真寺,在大堂里进行祷告,然后降下大雨,你会感觉到自己仿佛置身于大自然。
EW:按照传统意义上的清真寺而言,这座建筑并没有太多的明显特征,比如说,那儿没有宣礼塔。让人觉得光是这里宗教元素。
MT:当说到宗教以及宗教建筑的时候,我们才会定义自己的建筑为一座清真寺。我回顾历史,到底什么是清真寺?过去的清真寺是穆斯林聚集的地方,他们在不仅这里团聚祷告,还会进行其他的社交活动。与其说是宗教场地,我更想把这里打造成多功能活动场所。人们可以一天去五趟,并且每一次去光线都不一样,它扮演着一个太阳钟的角色。
探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