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结构: 现代主义
Thaddeus Zupancic设计
作家兼翻译Thaddeus现居伦敦,他同时经营着一个高人气Instagram账户(@ notreallyobsessive),致力于发掘英国及其外地区的现代主义及野兽派建筑。
“我小时候在米兰看过倍耐力大厦(Pirelli Tower),从此就迷上了现代主义和野兽派。我的设计想法很简单:我想创造一座现代主义风格的博物馆。我选了本来用于装铅笔、电池、纽扣、硬币、小勺等物品的亚克力储物盒为材料。我的主要灵感来源是我一直最钟爱的建筑:位于伦敦的英国国家剧院(National Theatre),设计师是Denys Lasdun。它的完美令人敬畏。我想重现那栋建筑卓越的盒式楼身,用储物盒来实现十分理想。明确的现代主义线条可能有些严肃。不过最后的成品让我感到很快乐,意外地开心。”
2号结构: 雕塑感
Laura Mark设计
Laura是伦敦皇家美术学院的建筑项目经理,之前还曾担任《建筑师杂志》(Architects’ Journal) 的建筑编辑。
“我设计的建筑结构主要由碗盘构成。我想一切从简,于是把同色系的碗盘堆起来,并采用了方便堆叠的形状。我决定在客厅而不是厨房‘造’它们,我认为这能赋予材料不同的环境,消解它们作为餐具的意义,变成具有雕塑感的创作。结构顶端的装饰是一个长尾鹦鹉形状的存钱罐,不过是在一元店买的便宜货,但它现在坐拥顶层,为创作整体增添了气势。总得来说我觉得简约风格有效地发挥了作用,带来很好的视觉效果。结构的尺寸有限,一方面是出于稳定的考虑,另一方面是我家的陶瓷制品确实数量有限。”
3号结构: 未来主义
Tom Dyckhoff设计
Tom是一名建筑作者、播客及历史学家,他在伦敦大学学院教授建筑史和建筑理论课程。
“我的‘塑料之城’建筑结构颇有未来主义风格,是用在家里找到的塑料保鲜盒搭建的。我用尽了各种能找到的塑料盒,从宜家塑料盆到中餐外卖盒。我感觉每个人家里都有这样一个塞满各种保鲜盒的抽屉。它们会不断增加,越来越乱。我很想用大家认为理所当然的物件。塑料原本是奇迹材料,现在基本上变成了‘坏家伙’。我们以前还认为塑料是一种永恒的未来主义材料,但其实它的毛病很多:会碎裂,磨损,还会染上昨晚吃剩的意面面汁。我的城市模型掺杂了上世纪50和60年代的风格,一种无法实现的、未来式乌托邦幻想,而塑料是这个愿景的关键组成部分。我的努力可能始终是徒劳。如果这是我的学生做的设计,我的打分可能是D,因为还有待努力。其实拿C减也有可能,思考过程还算有创意,但建造工作不达标。”
4号结构: 先锋派
Irina Davidovici设计
Irina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担任城市设计历史的研究员,此外她还是2018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瑞士展厅的评审团成员。
“我在我苏黎世家里的餐桌上搭起了这栋塔楼。它由茶罐和其他金属物品构成。‘地基’是Jasper Morrison为Alessi设计的牛奶锅,还有Roger Welch在60年代设计的Alveston茶壶。顶层是在瑞士买得到的最普通的滤茶器,我这个是在巴塞尔一家厨具店买的。我选择金属是出于实用考虑,如果整个结构倒塌,没有东西会被摔坏或摔毁。所有物品都和茶有关,我是在罗马尼亚喝茶长大的。我并没有想到什么可以参考的建筑;其实我更多地想到了叠叠乐积木和煎饼塔这类游戏。我必须承认它的结构挺糟糕的,而且打破了材料的界限,但这也正是先锋派建筑的语言,仿佛在说‘看看我!我多么前卫。’”
5号建筑:概念化
Deyan Sudjic设计
Deyan是一位作者兼策展人,曾编辑过建筑杂志圣经《Domus》以及英国建筑杂志《蓝图》(Blueprint)。他现在是伦敦设计博物馆的联合
“我的问题在于虽然我以前学的是建筑专业,我意识到自己绝不应该成为建筑师,因为我实在无法胜任,也很缺乏耐心;我觉得自己有责任绝不建造任何东西。所以我没有亲手去造任何建筑结构,而是找来让建筑界着迷多年的外援:一台3D打印机。我用的这台型号是MakerBot Replicator Z18,它完美复刻了我们博物馆所在的60年代建筑。模型差不多是正方形,长约30厘米,高约23厘米。要我说它更像是对博物馆的一种概念化处理,而非准确复制,但我对细节所达到的水准非常满意。成品有一些瑕疵,比如一些奇怪的线条,但并无大碍。塑料成型的方式和混凝土不一样,这一点很有意思,所以会得到建筑外层这些像极了木纹的全新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