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兼策展人陈伯康 (Aric Chen) 在建筑师王澍设计的三合宅庭院内小坐。这座建筑根据“睡着了”的概念设计而成,房间布局旨在呈现昏昏欲睡之人慵懒的身体动作。
在著名建筑师设计的房子里住上一晚,可能是除了拥有这样一座建筑物之外的一大幸事。在南京一个集齐当代著名建筑师作品的户外建筑园区,这件美事得以实现。四方当代艺术湖区一部分是雕塑公园,一部分是豪华别墅群,给人带来与众不同的沉浸式感受。当然,在一个建满先锋建筑物的园区内独眠或许有些惊悚,但这里目光所及之处皆有一流景致。三合宅是一栋有5间卧室的混凝土建筑物,本文作者带着睡衣和牙刷在这里度过了一夜。
我抵达三合宅时天色已晚,而我当时酒足饭饱。三合宅的设计者是备受尊崇的中国建筑师王澍。
我几小时前才落地南京,马不停蹄地和一群年轻艺术家碰面。这座拥有800万人口的南方城市正处于吃小龙虾的盛季。中国每年会消耗掉85万吨小龙虾,我们也为该数字的达标献上一己之力,愉快地吃了一顿以大蒜、香料和酸菜烹饪的时令美味。当然还要感谢热情的接待方——四方当代艺术湖区的少东家陆寻。该园区位于城郊,也是我今晚最后的落脚之地。
四方当代艺术湖区坐落于一片宁静的林谷之间,距离城市中心约半小时车程。我当晚的“家”就是遍布山林间那十几座建筑物中的一座,它们均由不同的著名建筑师设计。夜色正浓,树干被照明灯点亮,沿路的树木仿佛正在吸收这光源,将其渗入周边的建筑物中——包括Steven Holl设计的悬臂式艺术馆;刘家琨、矶崎新和Ettore Sottsass设计的宾馆及会展中心群;艾未未、张雷和Sean Godsell设计的屋舍。这个地方无人居住,如梦似幻,甚至弥漫着一股原始气息。只有一个小型电影摄制组正在为拍摄科幻片取景,他们的充气灯徘徊盘旋,如外星飞碟。
无论何时,将一批著名建筑师设计的建筑物聚集一处,都会具有某种超现实元素。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大多数时候我们会根据当下的技术和风格来造屋,无论是西藏的锥形石和土墙屋,伦敦乔治亚风格的露台,还是莫卧儿王朝的红砂岩构造。这些建筑类型通常是想法和需求复杂互动的结晶,它们跨越不同文化和地理而延展、演进和融合,但它们普遍在各自的时代和地点具备统一性,随时间的推进加入新的层次。
其实在大多数地方,我们现今思维中对建筑设计师的角色其实是缺席的,徒留建筑工人和工匠,是因为当时的人没有把建筑师当作专业人士的概念,认为他们不算艺术实践者。当然,我们早已改变这个想法。现在大家仰视杰出的建筑设计师,有时候甚至会用“明星设计师”(starchitect)这个可怕的词来形容,我们请他们来实现自己的宏愿、身份认同以及实验创新的能力。
世上有些地方集齐了一些最具才华的设计师各有特色的作品,造就收藏之集大成。这些联合项目的本质各不相同,有些甚至出其不意。1927年,德国斯图加特的白院聚落(Weissenhof Estate)开放展示由Ludwig Mies van der Rohe、Le Corbusier和J.J.P. Oud等建筑师设计的建筑,他们倡导为工人打造新型住宅区。今天,医药健康公司诺华集团(Novartis)瑞士巴塞尔总部的医药员工每天早上会前往由Frank Gehry、SANAA 和Herzog & de Meuron设计的办公室和实验室上班。

晨光中,陈伯康身着COS睡衣在5间卧室中的一间享受片刻阅读时间。
对比起来,四方湖区的构思更像一个建筑度假村。访客来这里是为了参观美术馆,使用园区的会展中心和保健中心,或在这里的酒店留宿,幸运的话还可能入住完全不对游客开放的别墅。
三合宅位于可俯瞰湖景的小丘上,以月光下的纪念碑之态迎接我,U型布局一如其名“三合”,即三面围合一面敞开之宅。它有青砖墙面和似俯冲直下的混凝土屋顶。三合宅设计于2003年,大约在王澍成为首位普利兹克奖中国得主的10年前。宅邸具备这位建筑师许多经典的设计特色:竹片纹理混凝土、带池塘的庭院、不规则的窗户和悉心规划的开窗景观。
更确切的说法也许是,王澍将这些特色融会贯通,创造出一个立体的画意空间。他的建筑不是要让人直接从A点到B点。反之,那些倾斜的角度、蜿蜒的楼梯和拼图般的空间都是为闲庭漫步而设,成为由混凝土和砖石构筑成的中式庭园或一幅风景画。
那晚,我坐在三合宅庭院的荷花池边,在形如丝带的屋檐下思考这些问题。当时月色朦胧,我聆听虫鸟夜鸣,夹杂其他夜间动物窸窣低语——它们划破周遭沉寂,又在某些确切的时刻被建筑物清晰有力的结构放大了音量。此时有一道光从背后的竹从中射向我,是一位巡视的保安,他问我:“你今晚住在这里吗?”我告诉他:“是的,”且好奇每晚在这片诗情画意的空旷建筑园区漫步巡视是什么感受。
建筑之握(5号,三合宅)

这个大方的门柄以弯曲的钢管制成,外有碳氟化合物涂层。它装在从庭院通往宅内部的优雅外门上。把手是王澍亲自设计,由上海新都装饰公司特别制作。尽管它的外观弯曲,却并不能转动,只需轻推即可进门。把手曾经是一对,右边那只在一次事件中坏掉,但四方艺术湖区内没有人记得到底发生了什么。
宅内只有我孤身一人,我的脚步在晕染丰富的地板上作响,空调的嗡嗡低鸣无处不在。我感到房屋的旷大。聚光灯照亮明朝风格的椅子,还有开阔的双层挑高客厅里的几何形茶几,以及角落里的Arco牌抛物线台灯。从内向外,从外至内,景观无处不在,我一度在楼梯间迷路,因为它对接连起了5间卧室中的4间中。我住在第5层:那是一个与建筑里的其他空间隔开的通风阁楼,自带厨房和户外露台。厨房里空无一物,所以我“跋涉”回客厅,从迷你冰箱里拿出一罐啤酒,饮毕洗漱就寝,躺望中层上方拱起的巨大混凝土屋顶。
四方当代艺术湖区在2003年成型,南京本地地产开发商陆军从当地政府购入土地,以文化建设规划中标。陆军是中国现代艺术收藏家,除了喜爱搜集20世纪初民国时期的档案和文献,他亦精通建筑与设计。受包括王澍在内的一批中国建筑设计师的启发,他和日本建筑师矶崎新相识。一个计划方案很快成型:由矶崎新向几位国外建筑师委托设计12座建筑,另外12栋则由中国建筑师刘家琨负责委托。

三合宅的混凝土屋顶参考了中国传统建筑。该建筑几步之外的另一栋建筑物由艺术家艾未未设计。
于是便有了人工湖湖畔这个立于翠绿风景之中的悬臂式建筑,它由Steven Holl设计,正面起伏,屏窗精致,外观扭曲,充满强烈的几何风格。该建筑现在是四方美术馆的所在地。大部分建筑目前都已完工。整个园区由陆军的儿子陆寻主理,他今年34岁,已经是位杰出的收藏家。陆寻致力于将高品质的展览、装置和艺术家驻留项目带入园区。
第二天一早,我漫步前往David Adjaye设计的Light Box别墅拜访一位前晚一起吃小龙虾大餐的驻留艺术家。画家兼涂鸦艺术家Nathan(又名“奶粉zhou”)来自上海,30多岁。他头戴黄色棒球帽向我致意,留着胡子的瘦长脸上架着一副玳瑁眼镜。Nathan和其他几位艺术家一起住在这里,在一栋层叠石板搭起来的恢弘长方体建筑物里生活和创作。不过他更喜欢睡进自己在楼外搭的帐篷里。“现在的生活就像做梦,”他在草坪上的篝火旁一边冲咖啡一边对我说。“像个牛仔。”
Nathan和他的艺术同僚看起来确实乐在其中。这里蝴蝶纷飞,吊床摇摆,PVC塑料管、塑料防水栅栏和其他废弃建筑材料被改造成堪称闲人障碍训练设施的东西。电源线在草地上勾勒出奇怪的卡通形象轮廓,仿佛艺术家在和外星人对话。
建筑物最伟大的一点在于你永远不知道它未来的用途。Nathan和其他艺术家为四方当代艺术湖区注入了各位建筑师意想不到的生命力。Nathan还计划在别墅旁搭树屋。不过能在王澍的三合宅中安眠一夜,我已心满意足。